基于绩效审计的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绩效管理提升路径探讨
来源: 审计厅网站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5-03-14     |     [大   中   小]
对财政资金投入数以亿计的学校建设项目,国家审计除了要重点关注学校建设管理质量及成本控制水平外,还应将学校建设是否满足办学使用需求、是否形成有效投资作为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开展若干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经验,探讨提升学校建设项目绩效管理水平的路径。
一、统筹教育布局规划,确保规划落实落地
中小学布局规划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具有重要意义,应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落实力度。一是强化教育资源前瞻性布局。充分考虑城区建设、学龄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城镇化进程和教育需求发展趋势等综合因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对新增人口密集区域、学校布局空白地带和区界交叉地带普通中小学进行科学布局,动态评估。二是严格落实规划要求。提高中小学布局规划的严肃性,确保教育控制用地按规划落实,确需调整的,依法启动规划调整论证程序,充分保障学校建设。三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对布局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和调度,将布局规划实施完成进度纳入对相关单位及个人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内容。
二、充分优化建设方案,提高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
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规范教育教学流程、规范管理制度,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建设应合理确定并正确掌握建设标准,避免在建设和使用过程随意调整。一是加强校方参与力度。建设前期与学校使用单位应就教室数量需求、空间布局要求、功能室精装修标准和配套设施设备安装等进行充分沟通论证,细化建设需求,完善设计方案。在建设过程中,及时邀请校方参与指导或验收工作,确保学校建设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二是充分优化项目设计方案。加大对设计方案和设计单位的比选力度,选取优质设计单位,严格按照学校建设需求和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进行方案设计,充分利用国土空间,合理安排结构布局,提升校园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水平。三是减少学校在建设或开办使用中的变更或调整。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建设和使用各类功能教室,避免未经设计专业论证,随意拆除改造或者调整使用,造成财政重复投资或功能教室配置不达标。
三、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化解区域入学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部分城区入学矛盾依然严峻,特别是部分名校严重超规模办学,生均教育资源不足,教室配置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需求,应适度超前布局,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充分保障学校建设。一是健全学生摸底制度。健全常住人口学龄儿童摸底调查制度,全面掌握区域内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需求,切实做好学位供给保障工作。二是开展学位预警分区评估。结合新生入学摸底数据、新增楼盘及未来人口入住时间、配套学校办学规模等情况,分析可能出现就学短板和矛盾的区域,科学统筹规划,加快推进相关区域规划内学校建设,分片补足各类学位。三是加快推进学校建设。着眼于“建好学”,将学校规划与学位预警、土地规划、优质资源配置等相结合,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学校项目有序推进实施、按时投入使用。
四、强化学校建设主体责任意识,提高项目绩效管理水平
部分学校在组建之初根据周边区域发展需要、居民生活水平和教育需求,高标准谋划学校未来的功能定位。通过扩大建设投资规模,丰富和提升了校舍功能用房的配置类型和标准。承担学校建设任务的责任部门应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提升学校建设使用效益。一是加强项目统筹。对重点学校工程建设项目要统筹调配规划、建管、财务等相关部门力量,建立目标统一、责任明确、相互衔接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决策、方案设计、建设管理及开办使用等各阶段管理人员密切配合、紧密沟通,避免建、管、用脱节,切实履行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二是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围绕项目决策、建设过程、项目产出、使用效益等方面,科学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从项目质量、工期、成本控制、新增学位、师生满意度等维度综合评估建设效益,促使各部门增强绩效管理意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五、完善环境保障体系,推进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
目前新建成的中小学校往往以名校分校的名义挂牌,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共享名校资源,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效果。为充分发挥集团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避免学校“名不符实”,应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管理体系。一是加大对集团化办学的支持力度。强化主体责任,对教育集团在人事编制、经费投入、人员流动、绩效考核等方面争取政策支持,提供充分保障。制定推进集团化办学具体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明确实施路径,落实责任划分,营造集团化办学良好发展环境。二是把握好规模扩张和提高质量之间的平衡度。合理控制教育集团办学规模和扩张速度,为新建学校或薄弱学校预留吸收优质教育资源的缓冲期,避免出现优质学校过度“输血”,薄弱学校“被提升”的现象,维护名校品牌影响力。三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结果性和过程性、激励性和约束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教育集团运行各阶段进行考核评估,及时对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调整。把参与集团共建成效作为对成员校校长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四是建立教育集团之间的交流研讨机制。适时组织教育集团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促进不同教育集团、不同区域间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优化管理,共同成长,持续提升教育集团发展水平。
主办单位:十堰市审计局 电 话:0719-8117278 网站标识码:4203000050 网站地图
地 址:湖北省十堰市浙江路41号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鄂ICP备06007886号-5 鄂公网安备 42030302000128号